《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8:25:53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 “悍而戾” )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略的有关情节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 ……此处隐藏2779个字…….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课后作业:

思考: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曾被改编为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有条件可让学生视、听或阅读相关作品,并指导其分析其与《史记》原文的联系与差异。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在上这节课之前,安排一课时疏通课文的重点字词,落实知识点,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大意。本节课选择《垓下悲歌》这个片段作为鉴赏内容,以“朗读、赏析、探讨”作为教学的三个基本点,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增加课堂容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真情阅读、赏析细节,紧扣文本,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2、通过合作探讨,深度思考,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语

(课前播放《十面埋伏》)《十面埋伏》紧张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入刀光剑影的主战场,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汉军重重围困的绝境中,英雄项羽慷慨悲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项羽本纪》的选段《垓下悲歌》。(板书课题)

二、文本鉴赏

(一)垓下别姬

(1)(播放月下泛舟之虞姬配乐片段,渲染凄清苍凉之氛围)学生朗读《垓下歌》,教师点评。

(2)赏析细节“可奈何”“奈若何”,感知悲的基调。

明确:多媒体出示——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指出:“‘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其中有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有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3)赏析细节“莫能仰视”,感受悲的氛围。

(多媒体出示——“巨鹿之战”一节,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霸王别姬一节,“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比较“敢”与“能”所反映的不同心理。

明确:“敢”是对项羽的畏惧,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能”可见项羽左右虑及自身的命运,不禁悲哀哭泣,受到感染,泣不成声,不忍心看,也怕伤害自尊。一字之差,境界全出,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4)霸王别姬一节,体现的是“情”。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吟诵《垓下歌》,体验项羽曾经的豪情,此时的柔情、悲情。

(二)东城快战

(1)请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项羽拔山盖世的豪气的语段,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夸张;在数据上进行对比;(多媒体出示文段)

(2)东城快战一节体现的是项羽的“勇”,要求学生朗读,读出一种速度感和力量感。

(多媒体出示描写英雄人物张飞的文段,拓宽知识,感知战场英武形象)

(三)乌江自刎

(1)赏析细节,“我何渡为”,“为”是句末反问语气,这里用感叹号。这里已经无须设疑,项羽已坚定了自杀的决心。后文又包含了什么感情?是对江东父兄的愧疚和忏悔。

(2)项羽不是不能过江东,而是不肯过江东。乌江自刎,体现了项羽的“义”。

(3)学生朗读,感知项羽当时心理。

三、探究思考

小组合作探讨问题: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为何最后会以失败而告终?

(1)田父欺骗项羽,暗示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性格残暴,不得民心。

补充资料,帮助理解:多媒体出示---《史记》中三次写到项羽坑埋军民:

其一,攻打襄城后,把守城军民全部坑杀。

其二,巨鹿之战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章邯率众来降,项羽以人心不服为由,把秦兵二十余万全都坑杀。

其三,田荣叛乱,项羽率兵击之,得胜后又把齐的城廓烧毁,把降卒坑杀。

项羽刘邦入关后: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秦人喜”,“秦人大喜”“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而项羽入关是“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明确:项羽不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把自己的困境归于天意,其实,是残暴的性格让他失去民心。当然,项羽本人永远意识不到这点。

(2)东城一战,项羽决定“快战”,体现其谋略不足。

多媒体出示:“快战”与“决战”有何不同?(学生讨论)

明确:“快战”注重过程,图个痛快,速战速决,不考虑战争效果;

“决战”不管战况如何,作战人明白战争的重要性,事关生死,决一胜负,决一雌雄,有求胜的欲望。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至关重要,决定生死的最后一战,作为最高统率的项羽应有“决战”之谋略,而非“快战”之意气。

(3)本身脾气急躁,且陷入困境,最终失败。

补充资料:龙且率20万兵击韩信,被韩信杀掉;鸿沟协议签订后,刘邦背信弃义,背后反击;垓下之围,无法突围;虞姬殉情;四面楚歌是刘邦的诡计、、、

(4)结合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多媒体出示)

四、课堂小结:

项羽叱咤风云,勇武善战,义薄云天,侠骨柔肠,本可以立于天地之间,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却因其执迷不悟,不得民心,最终将英雄的宝剑挥向自己,悲壮地躺在乌江边,完成了人生意想不到的谢幕,他的死令人遗憾惋惜,项羽注定是一位令人叹息的悲剧英雄。

五、作业:结合前人对项羽的评价,展开研究性学习《我看项羽之死》。

附板书:

项羽本纪

司马迁

悲剧垓下别姬情

东城快战勇

乌江自刎义

英雄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